2021年4月20日14:00至16:00,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核学院”)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张闯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学园三-348教室,为核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粒子加速器——功能 回顾 前沿 展望”的学术报告。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从生活中的粒子加速器——老式电视机等入手,带领同学们由初代加速器过渡到目前实验室中的粒子加速器。首先,张老师介绍了粒子加速器及其发展简史,讲述了粒子加速器的应用以及粒子加速器是如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接着,张老师分类讲了多种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1.粒子物理研究用加速器,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BEPCⅡ)等;2.核物理研究用加速器,如兰州重离子加速器 (HIRFL) 等;3. 分子原子层次的装置,如合肥光源(HLS)、中国散裂中子源 (CSNS)等;4. 脉冲高功率束加速器,如神龙二号、聚龙一号 (PTS);5. 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装置 (ADS) ;6. 小型科研用加速器,如北京大学静电加速器和质谱装置等。最后,张老师介绍了加速器的研究前沿及最新理论,指出未来激光加速自由电子激光的方法与逆康普顿散射光源。
整个报告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听讲,有些同学还认真的做笔记。最后提问环节,同学们兴致极强,踊跃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加速器新原理与加速器的前景发展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张老师面对同学们的提问都做了全面的解答。
报告人简介:张闯,1944年9月生,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5年10月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长期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参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设计、研制、调束、运行和改进工作,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副经理,负责加速器方面的建设。1986年任副研究员,1991-1993年任储存环室副主任,1992年任研究员,1993-1997年任所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7-1998和2014-2020年任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2005年任高能物理所副所长兼加速器中心主任,2007-2015年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15-2019年任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委员会主任。现任《现代物理知识》主编。